“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图片[1]-“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1竞赛基本介绍

西门子杯大赛是全国性的着眼于自动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非营利性大学生挑战赛。
大赛致力于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提高对自动化工程教育的重视,因为我们认为这对国家经济发展及个人成就发展至关重要。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原为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于2016年更名),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仿真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A类竞赛。自2006年发展至今,大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工业自动化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学生类竞赛之一。
竞赛面向全国自动化、机电、电气、电子、计算机、通讯及物联网等制造业相关的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并鼓励机械、化工、生物、能源等相关应用专业学生与此类专业学生联合组队参加。
大赛是教育部于2016年5月与西门子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所确定的赛事,并交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管。2010年被纳入教育部质量工程资助项目,并在2012年被中国-欧盟工程教育论坛列为唯一的大学生竞赛项目,2016年又纳入中德青少年交流年项目。同时,大赛还是教育部《2015年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中明确的竞赛。
2竞赛发展历史
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的前身是”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是由西门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于2006年发起创办,并由中国系统仿真学会领导的面向自动化领域工程人才培养的竞赛,已成功举办九届。竞赛秘书处挂靠于北京化工大学。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与赵沁平院士曾七次亲临竞赛现场指导工作并颁发获奖证书。
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不仅是各院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是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桥梁,从人才角度促进传统工业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两化融合。大赛环节的设计依据是西门子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模型和70余年积累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模型,将卓越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竞赛环节中得以体现,从而引导优秀工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比赛竞争之余,大赛更希望成为帮助有志于工程领域发展的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人才的平台。
3赛项设置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竞赛模式。针对工程应用与设计类赛项,它从工业领域的实际需求抽象成一个工程项目作为竞赛对象,大赛组委会充当甲方角色,而参赛队伍以团队的形式充当乙方角色,通过分析、设计、竞标、实施、排错、优化、移交等多个实际环节完成竞赛。参赛队伍应在工业对象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完成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并在真实的工业控制器和仿真的工业对象环境下完成实施与调试。同时运用智能技术兼顾节能、效率等优化目标,以实际效果来决定名次。
针对研发及创新类赛项,竞赛要求参赛队伍以创新创业团队的角色,在竞赛主题范围内进行自主选题,完成产品或系统从创意、分析、设计、研发、样机测试、规模生产等环节的研发工作。以所完成工作的创新性、技术难度、工程严谨及市场推广前景为评价依据。
4CampusHub校园学习中心
2014年开始,大赛在全国各大高校设立Campus-Hub校园学习中心。Campus-Hub作为一个校园组织,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创建,独立运营,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大赛秘书处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与学习资料支持,让更多的同学充分参与到比赛,并帮助新同学更好学习新技术!
5免费教师培训
大赛每年3-6月在全国举办多场免费培训与学习活动,竞赛秘书处邀请来自组委会、西门子及同行企业的工程师为参赛老师提供系统的技术类、产品类、工程教学等相关的培训,帮助参赛老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以及参赛技能。

大赛简述

举办方

中国仿真学会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大赛级别

国家级

参赛时间

2023年6月6日前

参赛对象

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均可参赛

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官费、奖金

无官费

无奖金

大赛赛道

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 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赛项

大赛详情

1. 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

2.  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赛项

三、2023年赛程说明

(一) 参赛范围与条件

竞赛方向涉及智能制造领域中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智能应用等,主要面向全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 自动化、机械工程、仪表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科技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全国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及通信类等相关专业的在校高职、高专、技师院校学生。

(二) 参赛报名

1. 报名网址:http://www.siemenscup-cimc.org.cn

2. 报名时间:2023年3月1日-5月31日

3. 报名与组队规则

1)  参赛者以参赛队为基本单元参与竞赛过程。每支参赛队由1-3名参赛选手和1-2位指导教师组成。请通过大赛官网注册报名、选择赛项、组队。

2)  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分别设置本科组(含研究生)与高职组(含高专、技师院校)两个组别;创新研发类赛项不分组。

  • 每位同学只能加入1支参赛队,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多支参赛队伍。
  • 每支队伍只能选择1个赛项(“企业命题方向”的每队只能选择一个选题参赛 )。
  • 每支队伍必须指定1位教师为第一指导教师。第一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为本支队伍所在学院。指导教师负责赛前指导,不得直接参与比赛现场的正式比赛环节。
  • 创新研发类赛项每支队伍至多允许2名研究生,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至多允许1名研究生。
  • 创新研发类赛项的指导教师建议为不同学科或专业的在校老师。

3)  每支队伍报名组队成功后,需下载报名表,加盖学校或学院公章,以此作为参赛凭证。建议各队伍于官网上传报名表扫描件备份。

4)  竞赛报名截止后,所有赛项参赛队伍不得更换赛项( 及选题方向 ),不得更换、增加参赛成员以及指导老师。

5)  根据《竞赛章程》规定,各分赛区及竞赛组织机构中相关赛项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本赛项指导老师带队参赛。

(三)赛程安排

1. 竞赛筹备:2022年12月1日-2023年3月1日

1) 组织建设

成立全国与各分赛区竞赛组织机构,召开工作协调会议,讨论并通过本届竞赛各类文件。各赛区开展赛区建设、设备筹建、人员协调等工作。

2) 赛题和样题发布

a) 全国竞赛组委会组织开展竞赛命题,会同专家组进行赛题审议。

b) 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赛项发布竞赛赛题。

c) 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发布竞赛赛题或样题。

2. 报名组队:3月1日-5月31日

参赛师生通过官网报名组队

3.   校赛与晋级:

1) 校赛:3月1日-5月31日

a)  校赛原则

  • 为近一步提升参赛队伍竞技水平,提升竞赛质量,促进竞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参赛学校,全国竞赛秘书处鼓励各参赛学校积极开展校赛。
  • 校赛由本校自行组织、建议由教务处或权威部门牵头,积极鼓励相关专业师生参与。
  • 校赛内容应当与大赛赛项具有技术关联性,结合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锻炼提升个人能力,本校相关专业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 校赛评比应当遵从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精神,各校积极为获奖队伍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表彰。

b)  关于校赛负责老师

  • 每所参赛院校设立1名校赛负责老师,由本校参赛队伍与校赛组织部门共同商议决定人选。校赛负责老师主要负责校赛信息上传、推选初赛队伍名单报备,以及竞赛期间与分赛区秘书处、全国竞赛秘书处的对接工作。
  • 校赛负责老师需本人在大赛官网申请成为本校“ 校赛负责人”,申请后在本年度不能更换,且个人信息将会在本校参赛师生的个人主页中显示以便于参赛联系。

2) 提交本校推选的初赛队伍名单:3月1日-6月5日(仅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

a).  提交方式

各院校校赛负责老师必须在6月6日前,在大赛官网的校赛栏目通过“晋级”方式备案本校通过了校赛选拔准备参加全国分赛区初赛的队伍名单。(校赛负责教师备案的初赛队伍是获得本校推选初赛资格,队伍还需提交初赛参赛方案,方案通过审核后方可获得正式初赛资格。具体要求请见本章本项第 4 条提交与审核初赛方案。6月5日后,所有参赛学校不论几支队伍报名,如果校赛负责老师没有推送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的晋级初赛队伍名单,则本校所有赛项的队伍将被视为放弃参加全国初赛。)

b).  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的推选名额

  • 每个赛项每个学院推送参加全国初赛的队伍数≤5支,分赛区承办高校的每个学院≤6支。

(二级学院,不含研究生院,以第一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为准。)

  • 当每个学院的某赛项在官网报名参加本校校赛的队伍达到10支或以上时,则本学院本赛项可额外获得1个推选名额。

c).  创新研发类赛项的推选名额

暂不限推选名额。因此校赛负责老师暂无需在官网进行筛选推送操作。

4.  提交与审核初赛参赛方案:6月

  • 所有参加全国初赛的队伍,均需通过官网提交初赛方案,由本队指导老师在个人主页审核。
  • 方案审核通过后,创新研发类赛项所有参赛队伍需缴纳评审费,方可获得参加初赛资格:(自由探索方向评审费1000元/队,企业命题方向500元/队)。
  • 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无需缴纳评审费。

5.  全国初赛:7月

  • 工程设计与应用类赛项(除智能产线与协作机器人)以及创新研发类自由探索方向的初赛将在各

     分赛区进行,参赛队伍请在报名结束后留意官网的赛区分配通知。

  • 智能产线与协作机器人方向、企业命题方向初赛以专家方案线上评审的方式进行。

6.  全国总决赛晋级名单公布:8月

7.  全国总决赛:8月

四、竞赛奖项设置

1.  全国初赛

各分赛区初赛分别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所有奖项的证书由全国竞赛组委会颁发。

2.  全国总决赛

  • 设队伍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队伍由全国竞赛组委会颁发证书,获奖队伍名单将在媒体及网络上予以公布。
  • 设个人单项奖,对于竞赛中某些单项表现突出的参与者,可由专家组集体讨论通过设立单项奖予以鼓励。
  • 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赛项的部分赛项将根据赛项规则设立并颁发奖金。
  • 设立高校团队奖,为总决赛期间整体表现最好的学校颁发团体奖(总冠军奖杯)。

3.  分赛区组织奖

根据分赛区承办学校所在省份的参赛规模与本赛区所有参赛师生反馈综合评选,向分赛区颁发年度优秀组织奖、杰出组织奖。

4.  优秀指导教师奖

对参赛队竞赛成绩优秀、并在比赛过程中给予参赛学生充分指导的指导老师,评选若干名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5.  参赛院校优秀组织奖

根据各个参赛院校在比赛组织等方面的表现,向优秀参赛院校颁发优秀组织奖。优秀组织奖考核的内容包括:组织报名的队伍数量、组织校赛、参与大赛组织赛项课程的学生数量、HUB工作开展情况、基于竞赛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大赛宣讲等活动开展情况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